近日,桃源县职业中专历史集体备课组陈威伊老师在汽修30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本课通过沉浸式教学、情境化互动与实践性探究,很好地将“文化认同培育”融入了历史知识传授。
“同学们,当战国七雄的战火持续百年,是什么力量让‘书同文、车同轨’从理想变为现实?这些举措又为何能成为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根基?”公开课伊始,陈老师没有直接进入知识点讲解,而是通过播放精心剪辑的历史纪录片片段 —— 从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度量衡的差异带来的交流困境,到秦始皇巡游天下、颁布统一政令的场景,瞬间将学生带入 “天下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情境中。
课堂上,陈老师创新性地设计了“历史场景还原”环节。她将学生分为“政策制定组”“文化融合组”“民生实践组”三个小组,分别围绕 “郡县制推行的合理性”“小篆推广对文化传承的意义”“统一度量衡如何便利百姓生活”展开讨论。
“如果我是秦朝的一名商人,以前到邻国做生意要换三种货币、认四种文字,太麻烦了!统一之后,拿着一样的钱、写着一样的字,贸易效率肯定大大提高。”来自“民生实践组”的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商贸专业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历史政策,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此外,课堂还设置了“文物背后的认同密码”展示环节。陈老师通过 3D 模型还原了秦权、秦简、半两钱等文物,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为何在形制、文字上高度统一?它们如何证明秦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统一,更推动了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凝聚?” 学生们分组研讨后,纷纷举手分享观点:“秦简上的文字统一,让不同地区的人能顺畅交流,这是文化认同的开始”“秦权作为度量衡标准器,体现了国家对‘统一’的追求,这种追求影响了后世每一个朝代”。
与普通中学历史课堂不同,这堂公开课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与成长需求,将“秦朝统一与文化认同”的历史逻辑,与 “职业岗位中的团队协作、行业发展中的标准统一”的现实逻辑相衔接。
在“历史与职业”拓展讨论环节,陈老师抛出问题:“秦朝通过‘车同轨’规范交通,通过‘统一历法’规范生产,这种‘统一标准’的思维,对你们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何启示?”来自汽修专业的学生结合实训经历说道:“我们实训时加工零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统一的尺寸标准,就像秦朝统一度量衡一样,只有标准统一,不同厂家的零件才能互相匹配,这是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一种‘职业领域的认同’。”
据悉,这堂公开课是该校“中职历史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据该课题主持人陈威伊老师介绍:“选择‘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作为公开课主题,是因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大一统’理念、制度创新与文化整合实践,是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文化认同的重要源头。对中职学生而言,理解这段历史,能帮助他们看清‘中华民族为何能历经磨难而不散’的深层原因,进而增强对自身民族与文化的归属感。”
上一篇:桃源县职业中专在省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与展示交流活动中斩获佳绩
下一篇:返回列表